|
不多时,唐僧师徒来到于山门之外。众皆拱手相迎,笑道:“圣僧是换经来的?”三藏点头称谢。众金刚也不阻挡,让他进去,直至大雄殿前。行者嚷道:“如来!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千辛万苦,自东土拜到此处,蒙如来分付传经,被阿傩、伽叶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即叫:“阿傩、伽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来此报数。”
不可空取,也有道理,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些人事。三藏无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钵盂,双手奉上道:“弟子委是穷寒路远,不曾备得人事。这钵盂乃唐王亲手所赐,教弟子持此,沿路化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万望尊者不鄙轻亵,将此收下,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谢。只是以有字真经赐下,庶不孤钦差之意,远涉之劳也。”那阿傩接了,才进阁检经,一一查与三藏。三藏却叫:“徒弟们,你们都好生看看,莫似前番。”他三人接一卷,看一卷,却都是有字的。传了五千零四十八卷,乃一藏之数。收拾齐整,驮在马上;剩下的,还装了一担,八戒挑着。自己行囊,沙僧挑着。行者牵了马,唐僧拿了锡杖,按一按毗卢帽,抖一抖锦袈裟,才喜喜欢欢,到我佛如来之前。正是那:
《大藏真经》滋味甜,如来造就甚精严。
须知玄奘登山苦,可笑阿傩却爱钱。
先次未详亏古佛,后来真实始安然。
至今得意传东土,大众均将雨露沾。 阿傩、伽叶引唐僧来见如来。如来高升莲座,指令降龙、伏虎二大罗汉敲响云磬,遍请三千诸佛、三千揭谛、八金刚、四菩萨、五百尊罗汉、八百比丘僧、大众优婆塞、比丘尼、优婆夷,各天各洞,福地灵山,大小尊者圣僧,该坐的请登宝座,该立的侍立两旁。一时间,天乐遥闻,仙音嘹亮,满空中祥光叠叠,瑞气重重,诸佛毕集,参见了如来。如来问:“阿傩、伽叶,传了多少经卷与他?可一一起数。”二尊者即开报:“现付去唐朝:
- 《涅槃经》…………………………………………………四百卷
- 《菩萨经》 ……………………………………………三百六十卷
- 《虚空藏经》………………………………………………二十卷
- 《首楞严经》………………………………………………三十卷
- 《恩意经大集》……………………………………………四十卷
- 《决定经》…………………………………………………四十卷
- 《宝藏经》…………………………………………………二十卷
- 《华严经》 ………………………………………………八十一卷
- 《礼真如经》………………………………………………三十卷
- 《大般若经》………………………………………………六百卷
- 《金光明品经》……………………………………………五十卷
- 《未曾有经》 …………………………………………五百五十卷
- 《维摩经》…………………………………………………三十卷
- 《三论别经》 ……………………………………………四十二卷
- 《金刚经》……………………………………………………一卷
- 《正法轮经》………………………………………………二十卷
- 《佛本行经》 ………………………………………一百一十六卷
- 《五龙经》…………………………………………………二十卷
- 《菩萨戒经》………………………………………………六十卷
- 《大集经》…………………………………………………三十卷
- 《摩竭经》 ……………………………………………一百四十卷
- 《法华经》……………………………………………………十卷
- 《瑜伽经》…………………………………………………三十卷
- 《宝常经》 ……………………………………………一百七十卷
- 《西天论经》………………………………………………三十卷
- 《僧祇经》 ……………………………………………一百一十卷
- 《佛国杂经》 …………………………………一千六百三十八卷
- 《起信论经》………………………………………………五十卷
- 《大智度经》………………………………………………九十卷
- 《宝威经》 ……………………………………………一百四十卷
- 《本阁经》 ………………………………………………五十六卷
- 《正律文经》…………………………………………………十卷
- 《大孔雀经》………………………………………………十四卷
- 《维识论经》…………………………………………………十卷
- 《贝舍论经》…………………………………………………十卷
在藏总经,共三十五部,各部中检出五千零四十八卷,与东土圣僧传留在唐。现俱收拾整顿于人马驮担之上,专等谢恩。”三藏叩头谢恩,信受奉行,依然对佛祖遍礼三匝,承谨归诚,领经而去;去到三山门,一一又谢了众圣不题。
如来因打发唐僧去后,才散了传经之会。旁又闪上观世音菩萨合掌启佛祖道:“弟子当年领金旨向东土寻取经之人,今已成功,共计得一十四年,乃五千零四十日,还少八日,不合藏数。望我世尊,早赐圣僧回东转西,须在八日之内,庶完藏数,准弟子缴还金旨。”如来大喜道:“所言甚当。准缴金旨。”即叫八大金刚分付道:“汝等快使神威,驾送圣僧回东,把真经传留,即引圣僧西回。须在八日之内,以完一藏之数。勿得迟违。”金刚随即赶上唐僧,叫道:“取经的,跟我来!”唐僧等俱身轻体健,荡荡飘飘,随着金刚,驾云而起。这才是:见性明心参佛祖,功完行满即飞升。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灿烂而辉煌的思想和文化。作为这种思想和文化的结晶,公认有三大思想体系,也就是儒、佛、道。在人的生命这一问题上,儒、佛、道三家也走到了一起。以儒家思想来说吧,它十分强调人的生命价值,提倡人的立功、立德、立言,重视人的不朽价值,认为只有实现了人的最大价值,他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与其比较接近的是道家的思想,它也重视人的生命价值,所以通过各种炼丹术和养生术的研究,来延长生命并祈求它的永恒。至于佛家思想,同样强调人的生命价值,认为人类应当不断地追求自身的幸福,但是由于个体的渺小,而社会的强大,个人的幸福欲望无法在现实中达到,因此内心十分痛苦。为了解脱这种心灵的痛苦,必须要通过个人的禅修、念佛和今生的赎罪,才能获得人生的幸福。由此看来,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在人的生命价值这一根本点上来说,也是一致的。只不过儒、道两家把它寄托在今世,而佛家则更多强调的是来世。这就是它们之间的不同。说到底,这种不同,不是基本理念上的不同,而仅仅是方式和路径的不同而已。
佛教为了强调对来世幸福的追求,所以在它的核心思想中为教徒们创造了一个“极乐世界”的概念。古老的中国,东面是海,一望无际,徐福一去而不复返,大概对人们也产生了一种恐惧感,而它的西面,则是高山莽原,沙漠盖地,不知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然而,人类又能够通过努力可以战胜它们,所以又把这个“极乐世界”置于“西方”。唐僧取经故事的发生就源于这一理念。
佛教自西汉末期传入中国以后,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这个追求“西方极乐世界”的幸福的思想,因是它的核心理念而丝毫没有改变。相反,由于净土宗的崛起而又把它大大地强化起来。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基础上又发展成了“西方净土世界”。净土宗之名由此而来。从“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净土世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只是在受众上却更多了一点世俗化。因为“净土”毕竟是人人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至少是可以感受和想象得到的物质,而那个“极乐”的世界毕竟是难以触摸和飘忽不定的空中楼阁,扬弃它有着内在的原因。
明代是佛教净土宗发展的时期。江浙沿海一带尤盛。它在民众中所宣扬的主要理念就是人在感到某种不顺心或心灵的痛苦时,通过念佛,呼唤“阿弥陀佛”前来解除苦难。只要不懈地坚持,阿弥陀佛一定会前来帮助你解除苦难的。不过,这个坚持是需要一生时间,也就是毕生的努力,而要解除苦难,则须等到来世,也即下一辈子。但来世究竟如何呢?下一辈子又在何方?谁也说不清楚。佛家的深奥就在这里。然而为了引导徒众追求那个来世的幸福,佛家在典籍中给他们描绘了一条通向“西方极乐世界”或是“西方净土世界”的路。这则小说中唐僧师徒从灵山脚下到和佛祖见面的情景,就是用艺术形象给他们指明的一条具体的路径,“凌云渡”上那个接引佛祖的出现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