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寇员外既得回生,复整理了幢幡鼓乐,僧道亲友,依旧送行不题。却说唐僧四众,上了大路。果然西方佛地,与他处不同。见了些琪花、瑶草、古柏、苍松。所过地方,家家向善,户户斋僧。每逢山下人修行,又见林间客诵经。师徒们夜宿晓行,又经有六七日,忽见一带高楼,几层杰阁。真个是:
冲天百尺,耸汉凌空。低头观落日,引手摘飞星。豁达窗轩吞宇宙,嵯峨栋宇接云屏。黄鹤信来秋树老,彩鸾书到晚风清。此乃是灵宫宝阙,琳馆珠庭。真堂谈道,宇宙传经。花向春来美,松临雨过青。紫芝仙果年年秀,丹凤仪翔万感灵。 三藏举鞭遥指道:“悟空,好去处耶!”行者道:“师父,你在那假境界,假佛像处,倒强要下拜;今日到了这真境界,真佛像处,倒还不下马,是怎的说?”三藏闻言,慌得翻身跳下来,已到了那楼阁门首。只见一个道童,斜立山门之前,孙大圣认得他,即叫:“师父,此乃是灵山脚下玉真观金顶大仙,他来接我们哩。”三藏方才醒悟,进前施礼。大仙笑道:“圣僧今年才到。我被观音菩萨哄了。他十年前领佛金旨,向东土寻取经人,原说二三年就到我处。我年年等候,渺无消息,不意今年才相逢也。”三藏合掌道:“有劳大仙盛意,感激!感激!”遂此四众牵马挑担,同入观里。却又与大仙一一相见。即命看茶摆斋,又叫小童儿烧香汤与圣僧沐浴了,好登佛地。正是那:
功满行完宜沐浴,炼驯本性合天真。
千辛万苦今方息,九戒三皈始自新。
魔尽果然登佛地,灾消故得见沙门。
洗尘涤垢全无染,反本还原不坏身。 师徒们沐浴了,不觉天色将晚。就于玉真观安歇。次早,唐僧换了衣服,披上锦襕袈裟,戴了毗卢帽,手持锡杖,登堂拜辞大仙。大仙笑道:“昨日䍀缕,今日鲜明,观此相,真佛子也。”三藏拜别就行。大仙指着灵山道:“圣僧,你看那半天中有祥光五色,瑞蔼千重的,就是灵鹫高峰,佛祖之圣境也。”唐僧见了就拜。行者笑道:“师父,还不到拜处哩。常言道:‘望山走倒马。’离此镇还有许远,如何就拜!若拜到顶上,得多少头磕是?”大仙道:“圣僧,你与大圣、天蓬、卷帘四位,已此到于福地,望见灵山,我回去也。”三藏遂拜辞而去。
大圣引着唐僧等,徐徐缓步,登了灵山。不上五六里,见了一道活水,响潺潺滚浪飞流,约有八九里宽阔,四无人迹。三藏心惊道:“悟空,这路来得差了。 敢莫大仙错指了?此水这般宽阔,这般汹涌,又不见舟楫,如何可渡?”行者笑道:“不差!你看那壁厢不是一座大桥?要从那桥上行过去,方成正果哩。”长老等又近前看时,桥边有一扁,扁上有“凌云渡”三字。原来是一根独木桥。正是:远看横空如玉栋,近观断水一枯槎。
维河架海还容易,独木单梁人怎蹅!
万丈虹霓平卧影,千寻白练接天涯。
十分细滑浑难渡,除是神仙步彩霞。 三藏心惊胆战道:“悟空,这桥不是人走的。我们别寻路径去来。”三藏回头,忽见那下溜中有一人撑一只船来,叫道:“上渡!上渡!”长老大喜道:“徒弟,休得乱顽。那里有只渡船儿来了。”他三个跳起来站定,同眼观看,那船儿来得至近,原来是一只无底的船儿。行者火眼金睛,早已认得是接引佛祖,又称为南无宝幢光王佛。行者却不题破,只管叫:“这里来!撑拢来!”霎时撑近岸边,又叫:“上渡!上渡!”三藏见了,又心惊道:“你这无底的破船儿,如何渡人?”佛祖道:“我这船:
鸿濛初判有声名,幸我撑来不变更。
有浪有风还自稳,无终无始乐升平。
六尘不染能归一,万劫安然自在行。
无底船儿难过海,今来古往渡群生。” 孙大圣合掌称谢道:“承盛意,接引吾师。——师父,上船去。他这船儿,虽是无底,却稳;纵有风浪,也不得翻。”长老还自惊疑,行者叉着膊子,往上一推。那师父踏不住脚,毂辘的跌在水里,早被撑船人一把扯起,站在船上。师父还抖衣服,垛鞋脚,抱怨行者。行者却引沙僧、八戒,牵马挑担,也上了船,都立在之上。那佛祖轻轻用力撑开,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长老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着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撑船的打着号子,也说:“那是你!可贺,可贺!”
脱却胎胞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
今朝行满方成佛,洗净当年六六尘。 此诚所谓广大智慧,登彼岸无极之法。四众上岸回头,连无底船儿却不知去向。行者方说是接引佛祖。三藏方才省悟,急转身,反谢了三个徒弟。继续前行,直至雷音寺山门之外。那厢有二大金刚迎住道:“圣僧来耶?”三藏躬身道:“是弟子玄奘到了。”答毕,就欲进门。金刚道:“圣僧少待,容禀过再进。”那金刚着一个转山门报与二门上四大金刚,说唐僧到了;二门上又传入三门上,说唐僧到了;三山门内原是打供的神僧,闻得唐僧到时,急至大雄殿下,报与如来至尊释迦牟尼文佛说:“唐朝圣僧,到于宝山,取经来了。”佛爷爷大喜。即召聚八菩萨、四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十一大曜、十八伽蓝,两行排列,却传金旨,召唐僧进。那里边,一层一节,钦依佛旨,叫:“圣僧进来。”这唐僧循规蹈矩,同悟空、悟能、悟净,牵马挑担,径入山门。正是:
当年奋志奉钦差,领牒辞王出玉阶。
清晓登山迎雾露,黄昏枕石卧云霾。
挑禅远步三千水,飞锡长行万里崖。
念念在心求正果,今朝始得见如来。 四众到大雄宝殿殿前,对如来倒身下拜。拜罢,又向左右再拜。各各三匝已遍,复向佛祖长跪,将通关文牒奉上。如来一一看了,还递与三藏。三藏頫作礼,启上道:“弟子玄奘,奉东土大唐皇帝旨意,遥诣宝山,拜求真经,以济众生。望我佛祖垂恩,早赐回国。”如来应允。
二尊者即奉佛旨,将他四众,领至楼下。看不尽那奇珍异宝,摆列无穷。只见那设供的诸神,铺排斋宴,并皆是仙品、仙肴、仙茶、仙果,珍馐百味,与凡世不同。师徒们顶礼了佛恩,随心享用。其实是:
宝焰金光映目明,异香奇品更微精。
千层金阁无穷丽,一派仙音入耳清。
素味仙花人罕见,香茶异食得长生。
向来受尽千般苦,今日荣华喜道成。 这番造化了八戒,便宜了沙僧:佛祖处正寿长生,脱胎换骨之馔,尽着他受用。二尊者陪奉四众餐毕,却入宝阁,开门登看。那厢有霞光瑞气,笼罩千重;彩雾祥云,遮漫万道。经柜上,宝箧外,都贴了红签,楷书着经卷名目。乃是:
- 《涅槃经》一部 ……………………………………七百四十八卷
- 《菩萨经》一部 ……………………………………一千二十一卷
- 《虚空藏经》一部…………………………………………四百卷
- 《首楞严经》一部 ……………………………………一百一十卷
- 《恩意经大集》一部………………………………………五十卷
- 《决定经》一部 ………………………………………一百四十卷
- 《宝藏经》一部 …………………………………………四十五卷
- 《华严经》一部……………………………………………五百卷
- 《礼真如经》一部…………………………………………九十卷
- 《大般若经》一部 …………………………………九百一十六卷
- 《大光明经》一部…………………………………………三百卷
- 《未曾有经》一部 ………………………………一千一百一十卷
- 《维摩经》一部 ………………………………………一百七十卷
- 《三论别经》一部 ……………………………………二百七十卷
- 《金刚经》一部……………………………………………一百卷
- 《正法轮经》一部 ……………………………………一百二十卷
- 《佛本行经》一部…………………………………………八百卷
- 《五龙经》一部 …………………………………………三十二卷
- 《菩萨戒经》一部 …………………………………一百一十六卷
- 《大集经》一部 ………………………………………一百三十卷
- 《摩竭经》一部 ………………………………………三百五十卷
- 《法华经》一部……………………………………………一百卷
- 《瑜伽经》一部……………………………………………一百卷
- 《宝常经》一部 ………………………………………二百二十卷
- 《西天论经》一部 ……………………………………一百三十卷
- 《僧祇经》一部 ……………………………………一百五十七卷
- 《佛国杂经》一部 ………………………………一千九百五十卷
- 《起信论经》一部…………………………………………一千卷
- 《大智度经》一部 ……………………………………一千八十卷
- 《宝威经》一部 …………………………………一千二百八十卷
- 《本阁经》一部 ………………………………………八百五十卷
- 《正律文经》一部…………………………………………二百卷
- 《大孔雀经》一部 ……………………………………二百二十卷
- 《维识论经》一部…………………………………………一百卷
- 《贝舍论经》一部…………………………………………二百卷
唐僧师徒卷卷收在包里,驮在马上,又捆了两担,八戒与沙僧挑着,却来宝座前叩头,谢了如来,一直出门。逢一位佛祖,拜两拜;见一尊菩萨,拜两拜。又到大门,拜了比丘僧、尼,优婆夷、塞,一一相辞,下山奔路。
那唐长老正行间,忽闻香风滚滚,只道是佛祖之祯祥,未曾堤防。又闻得响一声,半空中伸下一只手来,将马驮的经,轻轻抢去,唬得个三藏捶胸叫唤,八戒滚地来追,沙和尚护守着经担,孙行者急赶去如飞。那白雄尊者,见行者赶得将近,恐他棍头上没眼,一时间不分好歹,打伤身体,即将经包捽碎,抛落尘埃。行者见经包破落,又被香风吹得飘零,却就按下云头顾经,不去追赶。那白雄尊者收风敛雾,回报古佛不题。八戒去追赶,见经本落下,遂与行者收拾背着,来见唐僧。唐僧满眼垂泪道:“徒弟呀!这个极乐世界,也还有凶魔欺害哩!”沙僧接了抱着的散经,打开看时,原来雪白,并无半点字迹。慌忙递与三藏道:“师父,这一卷没字。”行者又打开一卷,看时,也无字。八戒打开一卷,也无字。三藏叫:“通打开来看看。”卷卷俱是白纸。长老短叹长吁的道:“我东土人果是没福!似这般无字的空本,取去何用?怎么敢见唐王!诳君之罪,诚不容诛也!”行者早已知之,对唐僧道:“师父,不消说了。这就是阿傩、伽叶那厮,问我要人事,没有,故将此白纸本子与我们来了。快回去告在如来之前,问他掯财作弊之罪。”八戒嚷道:“正是!正是!告他去来!”四众急急回山,无好步,忙忙又转上雷音。
这一回上灵山佛祖说了一番话:
如来方开怜悯之口,大发慈悲之心,对三藏言曰:“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理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碓捣磨舂之苦,变化畜类。有那许多披毛顶角之形,将身还债,将肉饲人。其永堕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何耶!我今有经三藏,可以超脱苦恼,解释灾愆。三藏:有《法》一藏,谈天;有《论》一藏,说地;有《经》一藏,度鬼。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真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鸟兽、花木、器用、人事,无般不载。汝等远来,待要全付与汝取去,但那方之人,愚蠢村强,毁谤真言,不识我沙门之奥旨。”叫:“阿傩、伽叶,你两个引他四众,到珍楼之下,先将斋食待他。斋罢,开了宝阁,将我那三藏经中,三十五部之内,各检几卷与他,教他传流东土,永注洪恩。” 这一段话,明示了取经的目的,并叫他身旁的阿傩和伽叶两人,先好好地款待他们,然后去佛祖的藏经阁“将我那三藏经中三十五部之内,各检几卷与他,教他传流东土,永注洪恩。”至此,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目的已经达到,他们的这次使命也有了圆满的结局。
以上是小说作者给人们描绘的唐僧师徒到达灵山后拜见佛祖取得真经的情景,细细写来,历历如现,给人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作者所用的是不加任何掩饰的白描写法,使一个美好的过程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这样写真是用心良苦。为何如此?乃是通过小说的生动而具体的艺术形象的描绘来弘扬佛教的基本思想。人类社会中的任何思想都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它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人类服务的。而我们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思考得最多的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核心是人的幸福观。也正因此,尽管人类的思想五花八门,但一切都在于对生命的考量,殊途而同归,在人的生命的问题上,各家各派五花八门的思想家们最终都走到了一起。 |
|